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自然情况

姓 名:余明裕

职 称:教授

性 别:男

博士导师:是

硕士导师:是

Email:mjer@dlmu.edu.cn


招生学科专业

博士:船舶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硕士:船舶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


个人简介

余明裕教授是大连海事大学引进的海外高端人才。是大连海事大学人工智能与海洋机器人 (智海) 研究所所长。从1992年至2020年,他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大)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教授。从2009年至2012年,他担任Renaissance Engineering Program的创始董事,并当选为南大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从2010年至2012年担任南大参议院指导委员会委员。

余教授撰写了六本书,分别是由McGraw Hill于2003年和2005年出版的《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s: Architecture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和《Engineering Mathematics with Real-World Applications》,由In-Tech于2009年出版的《Theory and Novel Applications of Machine Learning》,由SCIYO出版的《New Trends in Technology: Control, Management,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 Systems》和《New Trends in Technology: Devices,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Industrial Systems》,以及由Nova Science Publishers于 2018 年出版的《Intelligent Control of Unmanned Marine and Aerial Vehicles》,总共21章节。此外,在他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中,有50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被引用,Google学术总引用量超过13000,H指数为55。

目前,余教授是《Transactions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国际期刊的主编。与此同时,他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Systems》、《IEEE Transaction on Fuzzy Systems》、《Asian Journal of Control》、《Evolving Systems》、《ETRI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Data Mining》期刊的副主编。

余教授曾应邀在国外作专题演讲及特邀演讲100余次。自200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IES电子工程技术委员会主席,并当选为工业电子理事会成员。此外,他还担任工业工程师资格和会员(Q&M)委员会主席和工业工程师Q&M检讨专责小组主席。在他的领导下,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CIS)新加坡分会获得了2012年CIS杰出分会奖(新加坡分会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该奖的分会)。目前,他担任2021年世界工程峰会(World Engineers Summit, WES)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主席。

余教授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被授予“the Web of Science Top 1 % Best Cited Paper”和“the Elsevier Top 20 Best Cited Paper Award”奖项。为了表彰他的研究项目对新加坡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余教授两次获得了新加坡工程师学会(IES)的著名工程成就奖(2011年和2015年)。他还是新加坡IES杰出应用奖(1996年)和IES杰出理论奖(2001年)的唯一双重获奖者。他在2011年获得了IEEE杰出志愿者奖(新加坡分会)和IES银奖,并且被列入2013年新加坡杰出工程名人录。在2018年,他因在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2018年Amity研究人员奖。

余教授于1999年获得了EEE学院的年度教师奖,在2008年获得了EEE学院二年级教学卓越奖,在2009年获得了最热心的年度教授奖,并在2014年获得了杰出导师奖。他还在2006年世界计算智能大会上获得最佳会议演讲奖,在2016年国际自动控制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一等奖),在IEEE赞助的2016年智能控制、电源和仪器仪表国际会议(ICICPI)上获得最佳演示奖,在IEEE赞助的国际智能自主系统会议(ICoIAS'2018、ICoIAS'2019)的最佳演示奖,在第六届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工程国际会议(CACRE’2021)最佳演示奖。除此之外,他还在国际和本地的比赛中获得了70多个奖项。


研究方向

余明裕教授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向的研究。在过去的29年里,他在基于模糊推理的动态系统建模理论与分析研究、智能控制理论与算法研究、机器人与自动化、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成果,其研究成果对于动态系统建模和智能控制理论及算法有着长久深远的影响。目前,他的在研课题包括水面目标的无人船视觉跟踪, 无人船载机械手末端轨迹跟踪, 无人船路径规划与避碰算法,模糊推理的复杂系统建模,多智能体控制,物联网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等。

余教授个人专长概况如下:

(1) 在智能控制领域,余教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控制技术,称为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技术(DFNN)。其显著特点是:

·分层自组织在线学习模式使参数估计与结构辨识能够同时进行,并且不需要预先进行输入空间的分割和初始参数的选择;

·学习速度很快,用于实时学习;

·模糊规则快速生成,并不需利用BP迭代学习算法;

·基于误差下降率(ERR)方法的模糊规则灵敏度和输入变量分析使得模糊规则可以根据其对系统的重要性来进行动态的生成和删除;

·新型的参数在线学习算法可减轻初始化参数选择的随机性。

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2020影响因子:12.54)、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9影响因子:9.451) 及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9影响因子:8.759)期刊上。余教授有关上述等价性的理论贡献,对模糊逻辑系统、神经网络与神经模糊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都极具指导意义。

(2) 在智能人脸识别领域,余教授是第一个提出并解决以下问题的研究人员。

·在环境变化下,什么样的特征可以用来代表一张脸?

·如何根据选择的表示方式对新的人脸图像进行分类?

·如何让机器实时准确地识别人脸,特别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如照明变化、姿势、面部表情的情况下等?

针对以上问题,余教授做出了以下具有影响力的贡献:

·开发一种新的混合算法训练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

·开发一种高效的高速人脸识别方法;

·开发一种新的光照标准化技术用于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人脸识别。

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2020影响因子:12.54)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19影响因子:10.516)期刊上。这些开拓性的工作为解决各种人脸识别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发了许多学者开发更先进的算法。


论文及著作

代表论文如下:

(1)Er M J, Wu S Q, Lu J W, et al. Face recognition with 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 neural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02, 13(3):697-710. (885 Google citations)

(2)Chen W L,Er M J, Wu S Q. Illumination compensation and normalization for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using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on logarithm domain[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 2006, 36(2):458-466. (715 Google citations)

(3)Wu S Q,Er M J. 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s: A Novel approach to function approxim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2000, 30(2):358-364. (551 Google citations)

(4)Wu S Q,Er M J, Gao Y. A fast approach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uzzy rules by generalized 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01, 5(4):578-594. (494 Google citations)

(5)Er M J, Chen W L, Wu S Q. High-speed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and RBF neural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05, 16(3):679-691. (381 Google citations)

(6)Gao Y,Er M J. Online adaptive fuzzy ne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a class of MIMO nonlinea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03, 11(4):462-477. (260 Google citations)

(7)Gao Y,Er M J, NARMAX time series model prediction: feedforward and recurrent fuzzy neural network approaches[J].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5,150(2):331-350. (260 Google citations)

(8)Chen W L,Er M J, Wu S Q. PCA and LDA in DCT domain[J].PatternRecognition Letters, 2005, 26(15):2474-2482. (171 Google citations)

(9)Er M J, Deng C. Online tuning of fuzzy inference systems using dynamic fuzzy Q-lear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Cybernetics, 2004, 34(3):1478-1489. (159 Google citations)

(10)Er M J, Gao Y. Robust adaptive control of robot manipulators using generalized 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3, 50(3):620-628. (152 Google citations)

专著如下:

《Dynamic Fuzzy Neural Networks: Architectures,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with Real-World Applications》

《Theory and Novel Applications of Machine Learning》

《New Trends in Technology: Control, Management,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twork Systems》

《New Trends in Technology: Devices,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Industrial Systems》

《Intelligent Control of Unmanned Marine and Aerial Vehicles》


科研项目

(1) 新加坡教育部, 面上项目, 网络物理系统的在线建模,控制和性能优化, 2017-08至2020-07, 300万元, 已完成, 主持

(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内部资金,一种有效学习的综合方法,2016-03至2017-09, 120万元,已完成,主持

(3) 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国立大学内部资助一级,模糊推理系统框架下的实验学习理论,2015-11至2017-02, 50万元,已完成,主持

(4) 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一层内部资助,以人类智能为灵感的体验学习技术的设计与开发,2014-11至2017-10, 5000万元,已完成,主持

(5) 新加坡教育部,面上项目,信号交叉路口车辆冲突的模糊元胞自动机模型,2014-06至2017-06, 258万元,已完成,参与

(6)A* SERC,面上项目,基于数据建模方法的再制造寿命预测中的概念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2011-09至2014-12,150万元,已完成,主持

(7)A*SERC,面上项目,建模,控制和优化复杂制造系统的智能技术的发展,2008-04至2011-04, 289万元,已完成,主持

(8)A* SERC-SG-Poland Singapore, 差旅补助,复杂自治系统的自适应学习和控制,2007-05, 150万元,已完成,主持

(9) 新加坡技术工程公司,面上项目,无人表面航行器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的开发,2006-12至2009-12, 25万元,已完成,主持

(10) 新加坡技术工程公司,面上项目,具有快速动力学特性的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开发,2004-02至2007-12, 150万元,已完成,主持

(11) 使用衍射拓扑和声分形成像技术开发超声医学成像系统,2000-01至2003-06,已完成,主持

(12) 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层内部资金,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智能控制器在工业应用中的设计和开发,1996-05至2001-11, 400万,已完成,主持

(13) 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层内部资金,基于模型的实时工业应用预测控制器,1993-07至1996-06, 7.5万元,已完成,参加

(14) 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层内部资金,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实时工业应用多速率控制器的开发,1992-10至1999-05, 350万元,已完成,主持


获奖情况

于1996年获得新加坡IES杰出应用奖

于2001年获得新加坡IES杰出理论奖

于2006年在世界计算智能大会上获得最佳会议演讲奖

于2007年被授予“the Web of Science Top 1 % Best Cited Paper”奖项

于2008年被授予“the Elsevier Top 20 Best Cited Paper Award”奖项

于2011年获得新加坡工程师学会(IES)的著名工程成就奖

于2011年获得了IEEE杰出志愿者奖(新加坡分会)和IES银奖

于2013年被列入新加坡杰出工程名人录

于2015年获得新加坡工程师学会(IES)的著名工程成就奖

于2016年在国际自动控制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一等奖)

于2016年在IEEE赞助的智能控制,电源和仪器仪表国际会议(ICICPI)上获得最佳演示奖

于2018年在IEEE赞助的国际智能自主系统会议(ICoIAS'2018)上获得最佳演示奖

于2019年在IEEE赞助的国际智能自主系统会议(ICoIAS'2019)上获得最佳演示奖

于2021年在第六届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工程国际会议(CACRE'2021)上获得最佳演示奖


上一条:付剑锋

下一条:李颖

关闭